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日,《四川县域企业发展环境网络感知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由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和四川县域经济学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清华 2861 项目组、中国政府统计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共同完成。
《报告》首次将“网络感知指数”应用于县域企业发展环境研究,旨在为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更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为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有益参考。

五大维度
探讨县域企业发展关键因素
《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发展新使命,聚焦县域经济发展新议题,涵盖四川183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和109个县(自治县)。报告以微观企业发展为视角,运用网络感知数据及相关分析方法,围绕企业投资活力、融资动力、竞争实力、经营支撑和市场空间五个维度,从影响企业发展环境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县域企业发展环境的整体情况、地区差异、相对位势、短板弱项及改善对策。
不同于传统研究方法,《报告》以“网络感知”作为核心评估手段,依托网络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网站等多渠道收集县域线上公开数据,特别是大量县域内注册的企业微观数据,开展量化分析与综合评估,动态描绘县域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
“网络感知数据本身具有海量性和广泛性,这种规模优势使研究者能够更全面、细致地分析县域经济,甚至揭示传统方法难以观测的‘长尾规律’。”课题组成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雪梅教授介绍,网络感知有效突破了传统研究在数据获取上的局限,不仅成本更低、精度更高,还具备显著的时效性,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县域经济不断跳动的脉搏,近乎实时地反映其发展动态。
创新探索
实现网络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
课题组成员、智库2861联合创始人郑理介绍,网络感知指数是通过对公开的网络大数据进行汇集与处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融合产生出能够综合反映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政策执行、企业现状、区域差异等多维度信息的综合性指标。《报告》从客观现状和主观评价两方面构建四川县域企业发展环境网络感知指数,共有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6个,对四川县域企业发展环境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任兼首席专家杨继瑞教授认为,“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支撑,也是四川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力量。此报告利用网络感知和大数据技术,从企业角度切入,对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思路新颖,方法创新,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报告》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网络感知指数呈正相关,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此次的网络感知指数中表现同样显著。成都平原经济区以成都为代表,各区县的网络感知指数表现突出,中部区域(川南、川东北)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及边远地区的指数则整体偏低,发展相对滞后。
《报告》建议进一步推动跨区域协作,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优化区域分工,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南、川东北、川西北、攀西等区域的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要素交易平台,推动民族地区土地经营权、碳排放权等要素权益的有序流转;推动相邻区县资源共享,培育协同发展产业集群;支持成都周边区县探索“飞地经济”,通过跨区域合作盘活土地、劳动力等闲置资源;继续完善欠发达县域的高速铁路交通大动脉,联通县域高速公路、乡镇高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等“中小血管”,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四川样本
推动政府主导向市场感知转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院长、中国政府统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勇教授认为,《报告》的发布不仅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更通过“企业需求导向”的评估模式,推动“政府主导”向“市场感知”转型,为全国县域经济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四川样本”。
“这是一次初步探索,希望能对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助益,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课题组负责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杨奇才表示,受限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观性,一些变量如政务效率、生态价值等难以量化,加之网络感知数据存在一定偏差,本研究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未来若能在评价指标设计和数据质量上持续改进,不仅有望弥补传统统计数据在反映微观经济活动和短期波动方面的不足,也将为县域经济研究提供更具动态性、实时性和真实性的参考依据,帮助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更及时地捕捉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趋势。






(转自四川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