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教育教学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党群建设  学生工作  第二课堂  培训交流  校友工作  链接服务  English 
首页
 图片新闻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工要闻 
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构建三维治理体系,化解夜经济商居矛盾 ——成都12区夜间美食街区治理实践调研
2025-04-11 09:53 王臣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优化夜间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业态、打造特色夜间消费场景等举措,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导向,有效激活城市夜间经济潜能。疫情冲击后,随着社会秩序稳步恢复和消费信心持续提振,夜间消费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值得关注的是,夜间美食街区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衍生出空间承载超限、环境卫生治理滞后、安全隐患凸显等系列问题,由此引发的商户运营与居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正成为制约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日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崔雨珊、林泓妙、徐华平、冯芷月、袁溢鸿组成调研团队,在统计学院王臣老师的指导下,对犀浦夜市、抚琴夜市等12个成都市夜间美食街区开展实地调查。团队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展开调研,共回收980份有效居民问卷和476份有效商户问卷,辅以街道拦访和入户面访,对24家商户、60位居民及12名街区管理者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形成三维视角的质性研究数据,以构建"商户-居民-管理者"三维治理体系,试点推行分类分级管理机制,从而探索出特大城市夜间经济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调研数据显示,居民群体中约62.3%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既认可街区带来的生活便利(餐饮供给、就业机会等),也关注噪音污染(78.6%)、环境卫生(65.2%)、安全隐患(53.1%)等负面效应;约27.5%的居民表现出显著抵触情绪,主要集中于经营时段冲突(夜间22点后仍在经营产生噪音)及治安管理薄弱区域;商户群体整体并未对周边居民呈现显著的消极情绪,但仍有11.3%的受访商户反映存在商居摩擦经历,多集中于垃圾清运时段安排、油烟排放位置等技术性矛盾。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诉求。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初步提出在微观层面建立商户与居民的常态化协商机制,通过定期交流沟通,实现诉求表达与解决方案共商;在中观层面完善管理主体的智慧化监管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噪音、人流量等关键指标;在宏观层面建议政府出台有关夜间经济空间规划的导则,明确功能分区标准和环境承载阈值。此外,建立矛盾预警指标体系,将投诉率、警情数、环境监测数据等纳入街区运营健康度评估,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模式转变。

团队负责人崔雨珊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不仅发现了现阶段成都市夜间美食街区周边居民与商户经营之间的矛盾及其根源所在,还结合统计学知识,尽我们所能为街区管理者提供化解矛盾的优化策略,为成都市夜间美食街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市夜经济已成为衡量成都市现代化水平和消费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调研对成都市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及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地址:四川-成都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 邮编:610103 | 联系电话: 028-84833015 84833898|邮箱:tjxy@cuit.edu.cn

  统计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