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在王臣老师指导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搭子社交"调查团队成员罗西婷、姜露、刘玉清、石婷、王倩,深入成都人民公园(中心城区)、洛带古镇(近郊城区)、都江堰景区(远郊城区),调研“搭子社交”现象。从退休阿姨的“茶搭子”到大学生的“自习搭子”,这种精准匹配、浅层连接的社交模式已覆盖全年龄段。团队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剖析不同人群选择“搭子社交”的动机,探究其对个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社交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为探究“搭子社交”,统计学院调研团队首站来到成都都江堰景区(远郊区)。作为5A级景区,这里客流量大、游客来源广,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不同年龄群体汇聚,是研究多元社交模式的天然样本。景区内历史文化游览与户外徒步等场景多样,便于观察“搭子社交”的形成。团队发现,景区兼具居民休闲与游客打卡功能,本地居民的固定“搭子圈”和游客临时组建的“拼团搭子”并存。一位在都江堰结伴登山的游客坦言:“和‘徒步搭子’一路分享零食、互相拍照,但下山后默契地不再联系——这种关系就像景区租赁的登山杖,用的时候省力,用完立刻归还。”

第二站,“搭子社交”调研团队走进成都近郊区的洛带古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不仅是本地居民的生活场域,更吸引着亲子家庭、背包客等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多元群体的交融为观察"搭子社交"的差异化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古镇内客家文化体验、民俗节庆活动、特色美食探店等场景交织,成为见证"搭子"因共同兴趣临时组队的天然实验室。"在参与客家婚俗体验时,我们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自发组成'文化体验搭子',互相分享拍摄的照片和感受,"团队成员刘玉清在访谈中感慨道,"这种因文化共鸣而产生的社交连接,让我感受到搭子社交不仅是休闲方式,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最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搭子社交"调查团队走进成都中心城区的人民公园。作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空间,这里日均人流量逾万人次,晨练老人、相亲群体、休闲游客等各年龄层人群在此交汇,成为观察"搭子社交"多元实践的绝佳样本。园内相亲角、茶社、露天舞池等特色场景,为兴趣驱动的临时社交搭建天然舞台。"团队成员王倩在访谈中感慨道,"这种因文化共鸣而产生的社交连接,让我感受到搭子社交不仅是休闲方式,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为深入探究“搭子社交”现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调查团队在王臣老师指导下,锚定都江堰景区、洛带古镇和人民公园三大典型场景,通过访谈了解社交情况。调查发现,人们选择“搭子”主要是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获得情感陪伴。“搭子社交”以共同爱好为基础,轻松灵活,很受欢迎,特别是外国友人表示他们很愿意尝试这种新型的社交方式,因为他们自身性格比较开放喜欢结识志同道合的人,不少外国友人也乐于尝试。不过,调研过程中不少人也提出了自己担忧的问题:这种社交互动较浅,长期依赖可能影响深度社交能力,还存在安全隐患,有人担心会让人忽视真实人际交往,但是这些人中不少人表示如果是线上的他们还是愿意试一试。
为进一步剖析潜在问题,团队在成都市11个行政区开展抽样调查,通过800份有效问卷与深度访谈,系统分析参与者行为动机、心理机制。团队负责人罗西婷表示:“调研揭示了参与者寻求即时陪伴、兴趣共鸣的社交动机,也发现关系脆弱性、情感浅表化等潜在风险。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为解析新型社交形态提供了量化支撑。”
此次调研突破传统社交研究范式,既为个体规避社交风险、实现理性社交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社区关系建设等社会治理议题提供量化支撑。随着研究成果逐步转化,有望为构建虚实融合的新型社交生态注入学术动能,助力破解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深层命题。